在精神健康领域,狂躁症是一个常被提及却又容易引发混淆的概念,它究竟属于精神病还是心理病呢?实际上,狂躁症更倾向于被归类为精神病的范畴。
从症状表现来看,狂躁症患者会出现明显且异常的情绪高涨、思维奔逸以及活动增多等典型症状。他们的情绪往往过于兴奋、愉悦,甚至达到异常激动的状态,与常人的快乐情绪有着本质区别。思维方面,患者会感觉自己的思绪如脱缰野马,各种想法快速涌现,言语也可能变得滔滔不绝。行为上则表现为过度活跃,精力充沛到异常程度,可能做出一些冲动且不计后果的行为。这些症状并非简单的心理波动,而是涉及到大脑神经递质等生理层面的异常,属于精神活动的严重失调。
在医学诊断体系中,狂躁症被纳入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里。医生会依据专业的诊断标准,结合患者的症状、病程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。
当然,心理因素在狂躁症的发生、发展过程中也起着一定作用。比如长期的精神压力、重大的心理创伤等可能诱发狂躁症的发作。但这并不改变它作为精神病的本质属性。
对于狂躁症患者,治疗通常需要综合手段。药物治疗是基础,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来缓解症状。同时,心理治疗也必不可少,帮助患者认识疾病、应对压力、改善心理状态。
了解狂躁症属于精神病这一属性,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该疾病,消除对它的误解和偏见。当身边出现狂躁症患者时,我们应给予理解和关爱,鼓励他们及时就医,接受规范治疗,帮助他们恢复健康,重新融入正常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