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孩子频繁清嗓子、扭脖子,老师总说‘管管你家娃’,可我们根本管不住!”后台每天都有家长崩溃求助。抽动症不是“坏习惯”,更可能是脑神经、代谢或心理问题发出的警报!盲目纠正可能加重症状,科学排查才是关键。这6项检查,帮孩子精准定位病因!
一、脑电图:癫痫还是抽动?一查便知
抽动症的“挤眉弄眼”与癫痫小发作高度相似,但治疗方式天差地别。脑电图通过捕捉脑电波异常放电,30分钟即可区分两者。
案例:深圳8岁男孩因“频繁甩头”被误诊为癫痫,服用抗癫痫药半年无效,脑电图显示正常,最终确诊抽动症,停药后配合行为干预,2周内症状减轻70%。
二、头颅MRI:排查脑部“隐形病灶”
约15%的抽动症患儿存在脑结构异常,如胼胝体发育不良、基底节病变。头颅MRI能清晰显示毫米级病变,排除肿瘤、血管畸形等致命风险。
数据:北京儿童医院统计,通过MRI发现2.8%的患儿存在脑发育异常,需同步进行神经康复治疗。
三、血检三件套:铅中毒、缺维生素D是“帮凶”
血铅超标会直接刺激神经,诱发抽动;维生素D缺乏则影响神经发育。建议抽血查:
血铅(正常值<100μg/L,超标需排查玩具、餐具);25羟维生素D(缺乏者每日补800IU+日晒20分钟);血钙(低血钙患儿需补充钙剂)。
四、耶鲁抽动量表:量化症状“危险等级”
该量表通过评估抽动频率(每日次数)、强度(影响吃饭/写作业吗?)及社交损害(被同学嘲笑吗?),将症状分为轻、中、重三级。
家长自测:若孩子每日抽动超50次,且拒绝参加集体活动,属于重度,需立即干预。
五、链球菌检测:感染可能是“导火索”
20%的抽动症急性发作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关。抽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(ASO),若ASO>200IU/mL,需用青霉素治疗,避免症状迁延不愈。
六、心理评估:别让“抽动+焦虑”拖垮孩子
40%-60%的抽动症患儿合并焦虑、抑郁或多动症。通过儿童行为量表(CBCL)筛查,可早期发现心理问题,避免“抽动+多动”双重打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