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孩子最近总控制不住地眨眼、清嗓子,是不是得了抽动症?检查需要抽血吗?”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不自主的抽动动作时,往往既焦虑又困惑。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其诊断并非仅靠“抽血”就能完成,但某些血液检查却是排除其他疾病的关键。本文结合临床指南与专家建议,为您解析抽动症检查的“必查项”与“选查项”。
一、抽动症诊断:抽血非必须,但作用关键
抽动症的核心诊断依据是临床症状(如眨眼、耸肩、清嗓等不自主动作)和病史评估(包括家族遗传史、症状持续时间等)。医生通过观察孩子动作的频率、强度及触发因素,结合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(YGTSS)等工具,可初步判断是否为抽动症。单纯抽动症的诊断通常不需要抽血。
但以下情况需通过血液检查排除其他疾病:
感染筛查:若孩子近期有发热、咽痛,需查血常规、抗链球菌溶血素O(ASO)等,排除链球菌感染诱发的抽动样症状(如小舞蹈症)。营养评估:血生化检查可检测维生素D、镁、锌等水平,营养缺乏可能加重抽动症状。药物副作用监测:长期使用氟哌啶醇等抗抽动药物时,需定期查肝功能、血常规,确保用药安全。二、这些检查比抽血更重要!
脑电图(EEG):排查癫痫等脑电异常疾病,约10%的抽动症患儿可能合并非特异性脑电图改变。头颅MRI:观察基底节区、豆状核等结构是否异常,排除脑肿瘤、脑血管畸形等器质性疾病。心理评估:通过问卷、量表评估共病情况(如焦虑、抑郁、强迫症),约50%的抽动症患儿合并心理问题。
三、家长行动指南:科学检查,避免过度焦虑
优先就诊神经内科或儿童发育行为科: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和体格检查缩小诊断范围。按需选择检查:若孩子无感染史、营养均衡且无其他症状,可暂不抽血;若存在疑点,再针对性检查。关注非药物干预:无论是否确诊,均需调整家庭环境(如减少屏幕时间、避免责备)、进行行为训练(如习惯反转训练)。结语:抽动症检查需“有的放矢”,盲目抽血可能增加孩子痛苦,而遗漏关键检查又可能延误病情。若孩子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不自主动作,请立即就医!通过专业评估与个性化干预,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在青春期前显著改善。别让“过度检查”或“忽视病情”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