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孩子最近总控制不住地眨眼、耸肩,还时不时清嗓子,是不是得了抽动症?”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这些不自主的动作或声音时,往往既焦虑又困惑。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疾病,确诊需结合症状、检查与专业评估。本文为您梳理抽动症确诊的“四步法”,助您科学应对。
第一步:观察症状,识别“信号灯”
抽动症的核心症状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:
运动性抽动:面部(眨眼、皱眉、咧嘴)、头部(摇头、挺脖子)、肢体(甩手、踢腿)或躯干(挺胸、扭腰)的不自主抽动。发声性抽动:清嗓、咳嗽、吼叫,甚至重复言语或秽语。感觉先兆:约80%患儿在抽动前会出现局部不适(如眼部干涩、咽喉异物感),通过抽动缓解。关键点:症状需持续超过1个月,且非刻意模仿或故意为之。若孩子仅偶尔眨眼或清嗓,可能为疲劳或习惯,无需过度担心。
第二步:排除“模仿者”,锁定病因
抽动症需与以下疾病区分:
多动症:以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为主,无抽动动作。癫痫:通过脑电图(EEG)排查异常放电。链球菌感染: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(ASO)、C反应蛋白,排除小舞蹈症。肝豆状核变性:查铜蓝蛋白,排除代谢异常。第三步:专业评估,量化严重程度
医生会使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(YGTSS),从运动抽动、发声抽动、功能损害三个维度评分,辅助诊断。
第四步:针对性检查,精准干预
脑电图(EEG):排查癫痫等脑电异常。头颅MRI:观察基底节区、豆状核等结构是否异常。血液检查:必要时查血沉、肝肾功能,排除感染或代谢问题。
家长行动指南:
记录症状日记:标注抽动类型、频率、触发因素(如紧张、疲劳)。避免过度关注:指责或反复提醒可能加重症状,保持平和态度。调整生活方式:保证充足睡眠,减少屏幕时间,增加户外运动。及时就医:若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,或影响学习、社交,立即就诊神经内科或儿童发育行为科。结语:抽动症确诊需“症状+检查+评估”三管齐下,家长切勿自行判断或盲目用药。早期科学干预(如行为疗法、药物治疗)可显著改善症状,帮助孩子重拾自信。别让“抽动”成为孩子成长的阴影,专业医疗团队与您同行!